开云app官网登录入口:
根据2017年农业部公告第2579号农药标签二维码格式及生成要求,农药标签二维码的推行已有数年基础,本次征求意见稿中的新规,则在前述基础上提出了三大升级要求:
生产日期、生产批次标注的一致性:“通过追溯网址可查询该产品的生产日期、生产批次、质量检验等信息”。该规定使原来企业常采取的生产日期及批次“见包装”、“见瓶/袋”不再合规。电子监管码内的生产日期及批次必须与产品外包装一致。
从“码”到“码链”的转变,意味着企业需对现有生产、包装和管理系统来进行升级,这涉及硬件和软件的投入,将对农药企业的生产、管理带来全面而深刻的影响,成本也会明显地增加。不过从长远看,二维码系统能提升内部追溯效率,减少假冒产品带来的损失,还能增强消费者信任。
和制剂企业比起来,原药生产企业的成本压力比较小。因为原药通常以大包装(如大桶、大袋)形式销售,赋码的数量相对较少。企业可能只需要在生产线末端增加喷码或贴标设备即可。然而,尽管硬件投入不大,但确保信息的准确性至关重要。原药企业一定保证每一个大包装上的二维码信息都准确无误,并且与内部的生产记录完全一致。任何信息错误都可能会引起下游制剂企业的生产中断或追溯失败,从而引发商业纠纷。
新规的实施,意味着企业一定进行系统性的投资,成本大多数表现在硬件、软件和日常运营三个方面。
生产线的自动化程度决定了硬件改造的成本。对于大多数农药企业而言,生产线要增加或升级以下设备:
打印赋码设备:为实现高速、清晰的“一物一码”在线赋码,企业要采购高分辨率、高稳定性的二维码打印设备。与此前可把二维码预印在标签或使用普通打印机相比,在线可变数据打印设备投资大。
采集与关联设备:为建立内外包装的关联,生产线上必须增加生产线二维码在线采集关联系统。在包装环节,系统要先读取所有内包装的二维码,然后在装箱后,读取外包装的二维码(外箱包装二维码可以打印,系统内部数据关联),并将两组数据来进行绑定。根据生产线的自动化程度,每条线增加扫描设备和信息管理系统的成本为几千元至几万元不等 。
服务器与网络设备:生成和存储海量的唯一码及其关联关系数据,对企业的服务器容量和解决能力提出了更加高的要求,这同样需要额外的硬件投资。
包装线改造:如果产品有内外包装,需改造包装线以实现内外二维码的关联打印和匹配。例如,自动化包装线需集成二维码生成和关联系统,改造费用可能达几万至几十万元。
综合来看,一个中等规模、拥有5-20条生产线的农药企业,其硬件改造的初期总投资可能从数十万元到上百万块钱不等。
软件系统是实现新规要求的中枢神经,其成本同样不菲。企业要的不再是简单的二维码生成工具,而是一整套复杂的追溯管理系统,农业农村部第925号公告《农药标签和说明书标注有关事项》要求农药制剂产品应当标注所用原药(母药)的登记证号和生产企业名,相关联的内容可以在可追溯电子信息码中体现,由该制剂产品登记证持有人对真实性负责。该要求让农药企业先要进行一次软件升级,
唯一码生成与管理模块:能够依照国家标准生成海量、不重复、加密的二维码,并进行生命周期管理。
生产数据采集与关联模块:能够与生产线上的硬件(赋码机、扫描器)无缝对接,实时采集数据并完成内外包装码的关联绑定。
数据库管理模块:二维码数据需上传至中国农药数字监管平台,企业需建立数据库和云服务,数据存储和传输费用随产品量增长,年费可能数十万元。
根据行业服务商的报价,这类追溯系统的成本因企业规模和追溯范围的复杂性而差异巨大。对于小企业,一套基础系统的费用可能在几万元至十几万元;而对于中大规模的公司,需要覆盖多条生产线、多个仓库,并与ERP、MES等现有系统集成的复杂项目,其软件开发与实施费用可能高达几十万至数百万元。
硬件设备也需要定期的保养和维修,耗材与维护成本:高解析度喷码机的墨水、喷码机的喷头清洗、溶剂等耗材成本,以及新增硬件的维护保养费用。
人力成本:需要配备专业技术人员来操作和维护新的软硬件系统,管理追溯数据,处理生产的全部过程中的不正常的情况。员工需培训使用新系统,并定时进行合规检查,增加人力成本。
系统日常维护与技术上的支持成本:无论是自建系统还是用第三方平台,都有必要进行日常的系统维护。这包括服务器的运行维护、数据备份、网络安全防护、系统升级等。对于自建系统的企业,需要配备专业的IT运维人员,这是一笔长期的人力成本。对于使用第三方平台的企业,虽然大部分维护工作由平台服务商承担,但企业仍需支付年度服务费或技术上的支持费。
生产线改造的复杂性:在现有紧凑的生产线上增加赋码、扫描、剔除等工位,需要对产线布局进行重新设计,可能会影响生产效率。尤其对于高速生产线,如何保证赋码、读取和关联的准确率是一个巨大的技术挑战。
数据管理的艰巨性:内外包装的关联逻辑,要求数据在生产的物理流程和信息系统的数据流程中保持绝对同步。任何环节的出错(如装箱错误、扫描失败),都可能会引起数据混乱,进而产生大量不合规产品,甚至需要整批返工,造成巨大损失。
对员工技能的要求提高:一线操作工人和数据管理人需要接受新的培训,以适应新的操作的过程和管理要求。
新规给公司能够带来了短期压力,企业需适应新规,也许会出现二维码重复、关联错误等短期混乱问题,影响供应链效率。不过从长远来看,它将对整个农药行业的健康发展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。
实现全链条精准追溯与监管闭环:“一物一码”及内外码关联,构建了从生产源头到末端销售,乃至最终使用的完整追溯链条,监管部门能够最终靠扫描外包装,迅速掌握整箱产品的内部构成,极大提高了稽查效率和精准度。在出现一些明显的异常问题产品时,能够迅速锁定问题批次、销售区域,甚至追踪到单个产品,实现精准召回。
有效打击假冒伪劣产品:唯一的、加密的、且与国家平台关联的二维码,极大地提高了造假门槛。造假者难以复制唯一的码,更难以伪造内外码的关联关系。消费者和经销商通过简单的扫码即可验明真伪,这将有效净化市场环境,保护正规企业和农民的合法权益。
倒逼产业体系升级与市场洗牌:高昂的软硬件投入和严格的管理要求,构成了一个新的技术和资本壁垒。那些管理不规范、实力较弱、技术落后的小企业将因无法承担改造成本而被加速淘汰。资源将向管理规范、技术先进的有突出贡献的公司集中,从而推动整个行业的整合与升级。
推动行业数字化,提升企业供应链管理效率:精确到单个产品的数字化管理,为公司实现仓储、物流、分销的精细化管理提供了数据基础。公司能够实时追踪产品的库存和流向,优化库存管理,防止渠道窜货,并为市场营销决策提供精准数据支持。
增强消费者信心:农民或终端用户可通过扫描二维码验证产品真伪和来源,提高购买信心,推动品牌化发展。
加剧中小企业生存压力:高昂的改造成本有几率会成为压垮部分中小企业的“最后一根稻草”。政策在推行过程中,需要仔细考虑如何为这一些企业提供支持或设置合理的过渡期,以避免“一刀切”带来的行业震荡。
数据安全风险:海量的产品唯一码及其关联数据是企业的核心商业资产。如何保证这一些数据在生成、传输、存储和上传过程中的安全,防止被黑客攻击、窃取或篡改,是所有企业和监管部门必须一同面对的严峻课题。
技术标准统一与实施难题:政策的成功依赖于全行业严格遵守统一的技术标准和编码规则。在实施初期,不同软硬件服务商之间的系统兼容性、数据接口的标准化,以及企业对标准的理解和执行能力,都有几率会成为推广的障碍。
面对即将实施的新规,建议农药企业不要存在侥幸心理,尽早规划,化被动为主动,将此次合规升级视为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契机。具体可以主动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准备:
1、进行全面的投入评估:尽快核算在包装线改造、软硬件采购和系统运维方面所需的投入,提前规划预算。
2、谨慎选择技术伙伴:选择有成熟农药行业经验和自主技术实力的追溯系统服务商,避免成为技术试验的“小白鼠”。建议遵循以下标准:
e:联合体系统商不做选择:避免系统商利益分配不均,造成后续服务不到位,相互扯皮现象。
3、着手内部流程规划:将“二维码管理与追溯”作为核心流程进行设计和优化,并提前培训生产、仓储和IT部门的骨干员工。
4、关注政策最终版本:留意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发布的最终规定,确保企业的准备工作全部符合官方要求。
农业农村部关于农药标签二维码“一物一码”及“内外关联”等新规征求意见,无疑是中国农药监管体系迈向数字化、精细化治理的关键一步。对于农药生产企业而言,这是一场躲不掉的“大考”。短期内,企业将面临硬件改造、软件升级和运营管理所带来的巨大成本压力和技术挑战,尤其是中小企业压力巨大。
但从行业长远发展的角度看,这项规定是推动行业高水平发展的“催化剂”,有利于农药行业的规范化、透明化和数字化,提升产品安全和市场监管水平。它将通过技术方法有效遏制假冒伪劣产品,构建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,倒逼产业体系优化升级,并最终提升中国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和消费的人信心。虽然转型的过程会伴随“阵痛”,但这是行业走向现代化、规范化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。
总之,企业需权衡合规成本与长期效益,积极拥抱技术变革;政府有关部门可考虑提供补贴或过渡期,以减轻企业负担,确保平稳实施。